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www.batumirent.com0519-82334329

办学成效

SERVICE

地址:江苏省金坛市经济开发区汇贤南路1号

电话:0519-82334329

E-Mail:www.batumirent.com

办学成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服务范围 >办学成效
2017年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7年度)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含金坛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金坛办学点、常州市金坛区技工学校)是常州市金坛区唯一的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学校融中高职全日制教育、本专科学历教育及各类社会培训于一体,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和“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296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资产1.2亿元。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建有覆盖全校的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装备了各类实验、实训场室共59个,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拥有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2个“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1.2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73个,在校学生2462人,其中住校生1222人。中职教学班级42个,在籍学生数1472人;高职教学班级20个,在籍学生数665人;技工教学班级11个,在籍学生数323人。学校2017年招生828人,比2016年招生人数有所增加;2017年共有646名学生毕业。2017年秋学期共有23人没有按期报到,巩固率为99.1%2017年学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6327人次。


1.3教师队伍

2017年,学校在校学生共2462人,专任教师260人,生师比为9.5:1;“双师型”教师145人,占专业教师的85.4%;兼职教师47人,占专任教师的16.9%;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为256人,占专任教师的98.46%;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为53人,占专任教师的20.4%;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为121人,占专任教师的46.5%


2016年,学校在校学生共3032人,专任教师260人,生师比为11.6:1;“双师型”教师145人,占专业教师的85.4%;兼职教师47人,占专任教师的18.1%;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为255人,占专任教师的98.1%;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为53人,占专任教师的20.4%;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为121人,占专任教师的46.5%2017年教师队伍较2016年变化不大。

年度

生师比

双师型比

兼职教师比

本科以上比

硕士以上比

高级职称比

2016

11.6:1

85.4%

18.1%

98.1%

20.4%

46.5%

2017

9.5:1

85.4%

16.9%

98.46%

20.4%

46.5%

1.4设备设施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师生的技能水平,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支撑,学校高标定位,以建设新一轮现代化示范性实训基地及建设智慧校园为契机,加大设施设备投入,优化办学条件,为学生全面发展、优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学校设备总值达到4300余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766万元,比2016年增加0.118万元。2017年实训实习工位数再增加300个,总数达2270个;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为0.92个,比2016年增加0.09。学校2017年添置图书0.5万册,图书总数15.7万册,生均纸质图书63.7册,比2016年增加2.03册。


生均设备总值

  

  值(万元)

其中2017年新增数值(万元)

设 备 总 值

4350.714

293

生 均 设 备 值

1.766

0.118

学 生 人 数

2463

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

专 业

工 位 数

其中2017年新增工位数

车 工

100

--

钳 工

150

--

数 控

120

--

模 拟 数 控

100

--

电 子

200

--

电 工

200

--

计 算 机

800

--

服 装

200

--

旅 宾

150

50

汽修

250

250

合计

2270

300

生均

0.92

0.12


生均纸质图书数

 

数 量(册)

其中2017年新增(册)

纸 质 图 书

157000

5000

生均纸质图书

63.7

2.03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坚持以 “整体优化,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常规教育、心理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班级文化建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理、自律、自强,充分锻造自我,教育学生立志、立德、立人,塑造完善人格。从总体上来看,我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热情,能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在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全校学生的文化课合格率99%,专业技能合格率98.7%,体质测评合格率86.3%,毕业率98.7%

2.2在校体验

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加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培养;开展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修身励志主题、职校特色主题、校园榜样主题、专业部主题、班级特色主题等五大主题,通过校园主题宣传栏、校园文化墙、校园主题海报、校园主题标语、班级文化墙、新媒体等多种有效途径加以宣传,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创设了整洁而优美的育人环境;定期开展校园技能竞赛节、“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艺术活动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满意度为96%,专业学习满意度98%,实习实训满意度98%,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满意度97%,生活满
意度96%,校园安全满意度100%,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99%

2.3资助情况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学生的免学费和助学金的认定和发放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助学金的评选条件,对高职和高级工45年级的学生进行评选和认定。2016学年我校共有2054人享受免学费政策,2017学年度我校共有2042人享受免学费政策;2016学年我校共有92人享受国家助学金共计18.4万元,60人享受金坛政府救助共计6万元;2017学年我校共有102人享受国家助学金共计20.4万元,44人享受金坛政府救助共计4.4万元;2016学年度共有23人享受国家励志奖学金共计11.5万元,共有116人享受国家励志助学金共计34.8万元;2017学年度共有12人享受国家励志奖学金共计6万元,共有63人享受国家励志助学金,共计18.9万元;2016学年共计67人享受企业奖助学金共计14.15万元;2017学年共计60人享受企业奖助学金,共计12万元。

 


2.4就业质量


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率达97.9%,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率达99.7%2017年度毕业生总对口就业率为94.4%2016年度毕业生总对口就业率为96.6%2017年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起薪为2675元,2016年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起薪为2626元;2017年升入高等教育355人,升学比例为66.8%2016年升入高等教育442人,升学比例为52%

2.5职业发展

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能力发展课程的设置,开设了适应创业教育培训教材《SYB培训手册》 以及选修教材《公关与礼仪》 、《市场预测与评估》、 《企业营销实务》。学生发展就业办公室与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信息和岗位及政策扶持,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协调、各专业部具体实施、师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和岗位能力的培训,依托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2017年我校在原有基础上,与企业共建了3个校外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努力建成让学生创业有平台,创新有发展的多元化、高素质能力提升的孵化基地。2017年,我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共获得省级奖项23个,市级奖项35个,发表或获奖创新创业教育类论文3篇。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10]9号)、《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教职成[2010]4号)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苏教职[2011]2号),认真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面向社会,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优化构建和发展专业群(链),机电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省现代化专业群。学校积极应对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科学设置专业,结合现代科技、管理理念等,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致力于优化传统专业,做强主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学校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3”项目被列入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所开设专业予以及时调整,停止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楼宇专业的招生。

学校以市场调研为本,聚焦专业内涵建设,坚持每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改,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院校专家共商论证,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紧贴行业和市场需求,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级开始,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实施“2.5+0.5”的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实施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为此,学校在各专业负责人的牵头下,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调整了三个方面:一是结合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科安排、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调整了相关学科课时数;二是针对省学业水平测试的时间安排调整了相关专业的考工考证的时间,三是增加《工匠精神》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目前2017级各个专业全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2教育教学改革

1)公共基础课

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认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的讲授,积极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为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四门必修文化课的规定,认真组织讲授;根据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大的特点,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江苏教育厅“2.5+0.5”、“4.5+0.5”学制的要求,学校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德育课程按照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每周开设2课时,一学年64课时。各年级公共基础课开设情况见表3-1

3-1  金坛中专公共基础课开设情况一览表

学年

周课时

总课时

备注

4+4

144

对照相关文件,课时足额

 

4+4

144

2+4

32+144

4

144

2

32

 

2)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为根本宗旨,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制定了“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指导、统筹规划学校的专业建设,开设的专业有:机电、数控、电子技术、计算机、财会、服装、工程造价等,形成了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数控、服装等四大专业为骨干的专业群、发展链;主干专业群的在校学生涵盖了75%的在校学生。与此同时,学校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变化、产业链的延伸和职业岗位的细分,在不断赋予传统专业以新内涵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兴专业或专业方向:楼宇智能化、建筑智能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从而主动适应了行业发展和职业变化对新型人才的需要。通过专业课程开发与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等多种途径,已建成“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和“服装设计与工艺”4个省级品牌专业及机电技术应用省级现代化专业群,这些专业(群)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的认可度。

3)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建有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吸纳了一大批有发展意向和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工作室学员,并以工作室作为学习基地,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化”课程开发、技能大赛动态研究、课程改革探讨、校本研修等平台,快速提高工作室学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设机遇,重点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在全市、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队伍,以此带动了全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校教师队伍中多人参与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研制、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研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考纲与题库建设;多人次受邀到本省市教育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专题培训班上作讲座或进行经验交流,很好地起到了辐射和示范作用。目前,学校拥有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2名,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5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常州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金坛区级名(技)师工作室5个,常州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国家级技能竞赛指导教练2人,学校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2金坛中专名师工作室情况一览表

级别

工作室名称

领衔人

专业方向

成员

人数

年人均经费

(单位:元)

省级

周建亮名教师工作室

周建亮

电子技术应用

10

2000

市级

王理华名教师工作室

王理华

非遗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

10

1500

周俊名教师工作室 

周俊

技能教学

10

1500

区级

范丽名教师工作室

范丽

财会

15

800

曹雨平金沙名技师工作室

曹雨平

数控

4

3000

张俊华金沙名技师工作室

张俊华

旅游服务与管理

5

2000

王晓真金沙名技师工作室

王晓真

电子技术应用

5

2000

陈海霞金沙名技师工作室

陈海霞

成衣设计和样衣制作

5

2000

 

4)课程建设

学校组织由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论证,制定了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积极组织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需要和资源优势,与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紧密配合的校本教材。学校完善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修订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奖励办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全面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确保所有课程有完善的课程标准或教学要求;学校4个主干专业有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教学资源库,每个主干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达到2TB以上;开发5门以上校本专业技术课程,建成网络课程不少于5门。

5)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以“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为指导,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营造企业氛围,构筑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接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

学校积极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将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引入学校教学过程。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企业在学校设置冠名班级,形成了“产学结合、产教并进”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大力推行“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着力创设真实企业情境。如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车间,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让学生切实置身真实的职场环境,感受和领悟企业文化和管理要求,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利用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区域建设“企业文化长廊”,着重宣传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6)信息化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把数字校园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建设项目,组织专家团队,从超前谋划、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学校今年又继续投入200多万元,加大智慧校园软件投入,有线全覆盖办公、教学场所,专人维护,网络基础设施基本达到《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学校以资源建设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资源进行精品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制作和基于题库的作业管理、考试管理等,方便师生积极展开网上自主学习。学校90%以上的专任教师已借助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搭建120门课程,覆盖了所有专业方向,有效地满足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信息化方面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考核通过率达100%。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网络学习空间、微信群、QQ群、微课、MOOC等先进的教学形式已在教学中随处可见。教师在省、市、区各级信息化教学与技能方面的竞赛中屡获佳绩。

7)实训基地


学校有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2个“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实验实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出率达95%以上,学校主干专业均建有教学与实训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厂”、“企业课堂”、“技能教室”、和“名师工作室”。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和实训生产化。正在创建中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维修技术应用两个高水平示范性基地,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训、赛、考”为一体的实训环境。学校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企业建设,引入了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创造了比较真实的工作场景。实训实习管理制度健全,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能最大限度降低实训成本。学校与本地区9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16家企业在本地区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已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90个,所提供的实训岗位数量能满足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与基地签有规范的合作协议,实训效果良好。

3-1   2017年新建的汽车实训基地

 

 

8)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组建了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管理。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抓住智慧校园建设这一契机,通过“名师工作室”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了2TB的教学资源库,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有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具有教学设计、师生交流、作品展示、在线测试等功能。注册登录平台后,可以上传和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试题、论文等,充分发挥了网络优势,整合了课程资源,为全校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2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9)国际合作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精神,创新汽车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方式,满足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对高端技能型汽车人才的需求,引进德国先进课程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新途径,培养具有国际先与进水平的汽车技术人才。学校与德国TRIAS培训与咨询公司、中鑫创投(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经合作,全面引进德国TRIAS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培养方式,配备相应的国际认证和同等标准的实训设备,使合作项目具备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条件。

10)教材选用

在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选用国规、省规教材。专业课程优先选用省教育厅推荐目录中的教材或教育部等省级以上规划教材。教材使用规范,手续齐备。任课教师、学科备课组、教研组可以对选用教材提出建议,填写《教材选用审批表》,《教材使用审批表报经专业部批准同意,教务处备案并负责征订。

3.3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升师资整体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培养名师队伍,建立了师资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了《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培训规划》、《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师资队伍建设年度工作计划》等制度。完善了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强力保障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


我校对省、市、区级各类培训精心组织,安排到位。所有在职教师都能参与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有246位教师参加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师网络培训,57位教师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158位教师参加“江苏省教师师德师风及法律知识竞赛”并成绩合格。有3位教师参加教育硕士学历提升,1位老师赴英国培训学习。

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积极邀请职教专家对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能力进行专题指导。先后邀请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王稼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得者周凯副教授、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得者范瑞敏老师等专家对我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还组织骨干教师前往常州刘国钧高职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武进中专、溧阳中专等学校,深入学习兄弟学校在信息化课堂教学、名师工作室的开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规范管理情况

教学管理规范运行。一是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实行“学校--系部”二级管理,设立教务处和专业部,部门管理职责权限明确。二是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实施计划管理。除不定期检查外,督导室、教务处在期中和期末均组织专业部对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督查,确保了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三是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课程的岗位要求,按照规范程序编制了课程标准。四是教学课程的开设做到了开足开齐,教材选用规范,德育课、文化课均采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教材,专业课程均选用省教育厅推荐目录中教材。五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并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学校主干专业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设了相关的校本教材。

科研管理、管理队伍建设。学校围绕“质量立校、文化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认真开展好教科研工作,立足学校实际,加强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我校教科研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认真落实《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为我校教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提供制度支持和资金保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学校领导班子勤政廉洁,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管理运营水平突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国际化视野,以创建“智慧校园”为契,注重信息化领导能力的提升。坚持公开、公正、合理的民主集中制办事制度,定期召开校务会。领导班子成员重视并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修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进取,重视领导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分工明确、条线分明,形成了决策民主化、管理精细化、工作规范化的格局,营造了过程有检查,结果有反馈,改进有措施,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学校——专业部二级管理体系,形成了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管理效能。学校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规范中层管理队伍选拔任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中层管理干部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修订完善了中层干部竞聘、轮岗和考核制度,通过岗位绩效目标考核,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素质精良、具有奉献精神的中层管理团队。

规范管理情况管理信息化水平。在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学校与中国移动、建设银行等单位开展合作,投入近500万元完善了学校的信息化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与超星集团、江苏金智科技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投入约300万元进行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学校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担任组长,下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校园网络出口带宽为1G,内网主干为万兆,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全校教师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配置了多媒体系统;全校师生均在泛雅教学平台开通了“人人通空间”,在平台上开展常态化教学和学习;全校师生使用一卡通进行考勤、借阅图书、校内消费;学校以智慧校园平台为数据中心,提供统一身份认证,为全校师生全面提供教学、办公、科研、后勤、实训、校外实习等信息化管理服务。学校还充分利用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翼校通和腾讯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家校互动和校企互动,畅通信息的交流,助力学校的信息化管理。

3.5德育工作情况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以德树人”的办学方向,以“整体优化、和谐发展”为教育目标,确立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德育工作思路,拓宽了德育工作渠道,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足德育课程,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职德育课教师队伍。德育课程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化教法、学法、考法改革,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德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德育课教学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校德育课程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就业与创业指导》5门必修课程以及《心理健康》选修课程。

依据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社团、文化艺术节、技能节、文明风采、社会公益实践、志愿服务、新生军训等各类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开展“八礼四仪”系列活动和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加强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的宣传与渗透,体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形成了师生共同追求的人才观、价值观及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进行防毒品、防邪教、防流行病以及用电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师生的安全知识;进一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完善文体活动设施,构建多方位的宣传平台,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气息,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加大学生社团品牌建设力度。努力创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创业型、服务型”的社团特色,我校现有15个学生社团,其中天湖文苑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开展一年一度校园技能竞赛节、“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艺术活动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团委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我校的团工作。调动团干部积极性,增加团组织的凝聚力,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引领全校青年,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增强团员意识,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素质;凝聚全校团员青年,倡导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深入开展校园品牌项目建设活动,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组织优势,促进团组织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空间。连续三年被评为“常州市示范团组织”,2015年被评为“常州市五四红旗团委”。天湖文苑文学社团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社团,团员教师徐凤山获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徐岚同学荣获全国技能大赛建筑CAD一等奖,虞铭圣同学在金坛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结合我校系部管理的特色,以文经部、电信部、机电部学生管理为基础,在成立校学生会的基础上,各系部分别成立学生会分会。学生会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项机制,特别是会议制度、活动制度、办公室值班制度,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学生会注重加强宣传,通过班主任推荐、学生分会招聘等方式,在广大团员中吸收中坚力量,不断融入新鲜血液、凝聚新生力量,壮大学生管理队伍。学生会、团委干部配备齐全,职责明确,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广大团员干部在各个岗位中锻炼自己,积极发挥“帮带”作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推进了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

每年五月开展“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十一月开展“校园体育艺术节”,每一届艺术节都能够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在以往活动的基础之上有新突破、新亮点,充分展现了当代职校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已成为我校师生文体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6党建情况


学校成立了党总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7人。党总支下设五个支部:  文经、机电、电子、综合、退协。党员总数153人,其中男98人,女55人,在职党员104人,退休党员49人。

1)思想建设

以理论学习和形势教育为切入点,做到了“七结合”(典型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政治教育与形势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警示教育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使理论学习做到“五有”,即有计划、有记录、有材料、有笔记、有点名,从而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引导了全体党员乐学、善学、精学,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微型党课视频: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和党日教育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开展“两学一做”、“三大一实干”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每月安排党员学习,每月安排一次视频党课教育。

制定道德讲堂开课计划,每2月开一次道德讲堂,听课对象扩大到党员、教师、学生,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素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开展学习习近平726重要讲话精神、“喜迎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 “领会新思想,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各类专题学习。

组织参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三次党代会知识竞赛知识竞赛。

2)组织建设

适应学校工作需要,2017年学校主要领导进行调整,促使干部队伍年轻化。154名党员积极履行义务,上半年交纳党费共计43850元,下半年交纳党费共计55430元。按照发展程序,注重教育和培养,坚持发展原则,经考核吸收高云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王龙祥同志按期转正。各支部认真组织理论学习,根据各支部的特点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并及时填写支部手册。按照党建材料整理要求,分门别类,与档案室做好档案移交工作。开展党组织、党员基本信息采集,各类信息按时汇总并报上级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上级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梳理、总结学校党建工作,并形成自查报告、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迎接党建工作专项督查。

3)作风建设

积极开展了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如1219日邀请指前派出所花敖庆教导员来校作专场法制报告,进一步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制定了有偿家教整治工作方案 ;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制定了暑假教师培训方案 ;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等等,由此加大了督查的力度,规范教师的言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学习上级有关文件,遵循民主评议原则,在自我总结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推选优秀党员并公示上报。党组织注重整改阶段,民主评议后,要求各支部认真进行总结,对民主评议中反映出的党组织和党员问题,各支部要认真进行梳理,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认真整改。

4)群团建设

学校注重加强党总支领导下的群团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作用。1415日上午,隆重召开第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成功进行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组织党员干部和教师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举办退休教师集体过生日暨庆祝重阳节活动 ,为老师们之间的相聚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关心和关爱。指导团委成功举办“红五月”系列活动、举办第七届“校园体育艺术活动节”,办好青年党校。加强对妇女工作的指导,开展送温暖系列活动。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制定工作计划,为校企合作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观能动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相关主干专业均与本地区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新增了4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截至2017年共有9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双方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方面不断创新,不断优化;20175月如期召开了校企合作座谈会,校企合作活动有计划的开展,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为核心的办学新格局。

4.2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制定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班主任工作职责》、《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班主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管理。每个实习单位由学校组织人员考察确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购买好保险,每个学生都签署三方协议,招就办、班主任定期到实习单位巡查,实习生定期上交实习日志、考核表等过程性材料,力求顶岗实习工作规范有序。学生顶岗实习前,都会召开学生动员会。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备课与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讲授求职择业技巧,岗位成才方法;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班主任全程跟踪管理,学校每月召开校外实习班班主任例会,班主任每月上交巡视记录等材料。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学校坚持走科学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积极探讨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于2011年依托金坛传统服装产业和多家企业、院校组建了金坛服装职教集团,与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与湖北长阳职教中心、金坛利步瑞服装集团联合培养学生,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校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随着光伏产业的兴起,我校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于2014年及时牵头组建了常州(金坛)光伏职教集团,并按照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工作,为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修订了学生实习、就业、创业管理制度。2017年,共培养了646名素质高、技能强的毕业生。学校每年召开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起薪高、满意度高达100%,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和保障。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9%,对口就业率达94.4%。学生升学渠道通畅,每年有24%左右的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考试、成人学历教育等方式继续深造,随着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开展,升学“立交桥”进一步拓宽,形成了中高职学生“就业有门、升学有道、创业有路”的良好局面。

5.2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社会培训和学历教育并重,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放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定期开展各类考证考级培训,并承担了现代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区基层干部培训、区社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等多项社会培训任务,2017年来学校开展的各类社会培训达5730人次。学校成立了“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等技术开发、应用和服务团队,积极参与了企业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2017年学校参与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项目达3项;开展了5次服务新城镇、新农村建设、送科技下乡活动。为了更好的推广金坛的非遗文化,在常州市《非遗文化传承与社区教育发展》王理华名教师工作室的引领下,积极组织人员开展了“地方文化进社区”、“地方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拍摄制作了《巨村舞龙》常州市社区教育系列微课程,学校联合儒林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指前镇社区教育中心共同组织了社区教育游学项目“长荡湖文化传承之旅 ”。学校今年继续承办2017年常州市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月”服装赛点工作,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

5.3对口支援

学校利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示范辐射作用。深入落实对口交流、中西部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依托金坛地区优质产业链,联合金坛地区明星企业共同开展贫困地区学生(员)培养(训)工作。先后与新疆伊犁职教中心对口帮扶培养机械加工类学生;与湖北长阳职教中心对口帮扶培养服装专业学生;与利步瑞服装集团帮扶联合培养边缘贫困地区学员。扎实推进东西部支援、对口扶贫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


近年来,金坛区政府高度重视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我校基本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支持方面:根据苏财教[2014]217号文《关于提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的通知》要求,省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6000元(含免学费补助),其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本标准不低于1000元。我区财政严格按照上级政策执行,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按生均1600元(其中财政拨款1000,自筹600元)标准执行,高于本区普通高中生均1400元定额公用经费支出标准。足额拨款方面:我校作为金坛区地方政府主办的公办职业学校,区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金坛区财政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等资金,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截至20171031日,我校生均财政拨款23078元,其中包括生均公用经费1000元,生均财政总拨款高于省定标准。项目资金方面:金坛区财政对于学校的专项建设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年学校收到项目经费拨款300万元,其中2015年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补助经费200万元,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补助经费100万元。

6.2政策措施

学校的活力源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并用好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我校积极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学校以章程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和学校文化制度为重点,努力建立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激活发展潜力、提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为规范管理,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学校认真落实教师编制。我校编制数为284,有管理岗15,高级岗109个,中级岗103个,初级岗46, 工勤岗11个。现有在编正式教职员工290人,其中聘用管理岗15,五级岗20个,六级岗33个,七级岗50个,八级岗19个,九级岗31个,十级岗51个,十一级岗14个,十二级岗42个,工勤岗10,见习期5个。

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根本要求。学校将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和学校文化制度作为制度建设的三大重点,通过加快制度创新,着力建立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激活学校发展潜力、提高学校效能、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完善学校管理制度,2016年学校先后出台了《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十三五”发展规划》《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章程(修订稿)》《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修订稿)》;2017年学校先后出台了《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教学工作常规》《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差旅费报销办法》以制度保障学校健康发展,提高了依法治校水平。

7.特色创新

学校以发展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智慧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学校始终把创新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案例一: 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助推学校内涵发

【摘要】

专业群建设是中职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中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以现代加工制造专业群建设为载体,主动与地方经济与主导产业发展契合,合理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推动了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

【导语】

为了不断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适应经济新常态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的需求,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以现代加工制造专业群建设为载体,主动与地方经济与主导产业发展契合,合理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了“多元主体、监管并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了“产教结合、研学互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了“双证融通、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加强专业群建设,助推了学校内涵发展,提高了学校办学品位,为学校实施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做法与过程】


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本位”,以“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生产一线、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工人”为专业定位,坚持以实训基地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贴近市场,提升专业群建设活力

1. 以市场调研为导向,夯实专业群建设基础  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专业负责人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市场调研。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开展了岗位能力分析,不断优化了现代加工制造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校培养方向能够与企业需求紧密吻合。

2.以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  学校紧扣专业群发展要素,制订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学校专业教学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能依规划逐年制定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逐年总结,及时微调,确保专业群建设能够始终紧贴市场需求,动态发展。

3.以市场需求为指针,细化专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引导下,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学校进一步加深了机电技术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层次,细化了专门化,形成了机电技术应用为主的机电技术专业群,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体系,夯实专业群建设基础

1. 分析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够用、适用为尺度,突出厚德和精技这两个重点,注重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现代加工制造专业群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有专业群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并在各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中充分体现。设置了4门“群平台课程”,各专业设置5-6门 “专业方向课程”,4-6门“群选修课程”。


2.深化课程改革,加大课程开发  学校把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制订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与实施方案。各课程改革实施小组,进行了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开发等工作,制订出各专业课程改革实施计划和方案。建有完善的教材开发更新机制,将“三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吸收技能大赛成果,开发了12本适应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岗位的校本专业群技能课程。

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实施课程。学校制订了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管理、任课教师的管理等均有明确的规定,课程开设及管理规范、严格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公共基础课程和已有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大纲。对其它专业技能课程,能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教研团队结合学校的设备情况及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大赛标准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做到学以致用,做学结合。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达成度高。

(三)打造队伍,提升专业群建设动力

硬件要实,软件要优,人才资源是办学的第一要素。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实施“三项工程”。

1.实施名师工程,引领专业发展

专业群建设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拟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负责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团队,拉动整个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水平。

2.实施培训工程,提升教师素养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市、省、国家培训及下企业锻炼,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进修专任专业教师比例20%以上,近三年来群专任专业教学团队年均师资培训经费占群教师工资总额的13.5%以上。先后选派了10位专任专业教师先后赴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培训。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规划,自主进修与专项培训,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3.实施“双师”工程,强化实践锻炼

学校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位专任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有效的企业实践工作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不仅增强了自身的职业意识,而且可以检验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到了行业中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

(四)拓展外延,提升专业群建设效益

1.加大投入,发挥基地作用。我校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在对基地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五个对接”,每年都能够根据企业调研的工作内容,及时更新设备,保证了学校的设备和企业同步,并能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及时规划先进设备的数量,同时能严把设备质量关,制定设备的维护保养细则,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精密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基地有计划的开展了技能教学、技能大赛、技能培训、学生创业实践、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地各方面的辐射作用。目前,数控实训基地建有钳工、普车、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维修电工实训、仿真模拟室、液压气压传动室、CAD/CAM等专业实训场所,数控设备总额达931余万元。采取措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实习开出率均达100%,自开率均达98%以上。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集职业技能鉴定、技能训练和对外培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2.职业引领,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学校注重在校内教学场所营造贴近生产实际的企业文化氛围。班级教室、教学楼走廊、实训室墙壁、实训工场车间内有关专业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本地知名行业企业简介、安全生产知识、倡导环境保护、仪器设备介绍等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展板、标语、标识随处可见。学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教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利用班会课、德育课、专业课、实训课和行业企业专家的专业讲座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领。引导广大学生学习榜样,树立职业理想,立志岗位成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专业学习风气得到明显加强。

3. 主动作为,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与地方相关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先后与26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企业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毕业生校外实习基地,为我校专业建设提供了价值近30万元的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通过积极引入企业生产项目,让学校实训设备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能通过实际生产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4.拓展渠道,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开展面向社会和社区的培训服务,是我校主动参与社会和社区教育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来,我校利用自身专业群的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积极承担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岗位菜单式培训、新市民就业培训、下岗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东西合作、委托培训等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效与反响】

学校几年来在专业群建设方面的实践,不仅解决了专业群建设的瓶颈问题,而且带来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实施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专家型”、“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我校现代加工制造专业群教师近三年来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8项,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竞赛获奖情况:获得省赛6金、8银、16铜,市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29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奖,共计29篇;所参与研发的项目年获金坛市科技局技术革新一等奖;所指导的学生获省赛二等奖、三等奖, 有常州市名师工作室和金坛区名技师工作室,在产学研、技能与创新大赛、校企合作研发等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与指导作用。

2.构建了“多元主体、监管并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第三方社会机构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共同主体,实施内外结合的开放式监控;建立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的专业评估体系,形成人才

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及改进机制,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3.创新了“产教结合、研学互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校企合作共赢为纽带,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方联动,搭建人文素质平台、开放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创新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教结合、研学互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4.优化了“双证融通、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及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双证融通、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国际先进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实行双证融通;系统升级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深化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学做合一;融入“三阶段、三对接”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本专业群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行业好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到97.5%,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100%,对口就业率达98%,当年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问题与不足】

1.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的主动性有待提高。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周期较长,与之不对等的是,由于受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较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周期短、见效快,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很难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企业等待的机会成本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专业群建设的投资回报对于企业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有,也是潜在的、隐性的,很难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能承担现代化专业群教学任务的师资不足。尽管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还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优秀水平。而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比较单一,缺乏长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导致有双证之名,无双证之实。另外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还停留在“挂”的层面上,未能深度融入岗位,岗位能力不强,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还有待完善。

3.课程改革尽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需巩固、推进、深化,以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为目标,全面实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

【政策建议】

1.要抓住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从提高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面加强校企更深层次合作,探索并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并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提高基地技术含量,提升技术服务层次,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政府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专门法规;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完善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各项政策,形成责、权、利对等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评价和激励机制。

2.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和课程适应对象都要围绕相应生产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而“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升级变化,所以课程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人力和资金的投入,深入行业企业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不断改革,使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特征,适合培养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议政府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选择具有良好产学研结合条件并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园区或企业,加快建成示范基地;设立产学研专项经费,对产学研合作效果显著的学校及企业要重点扶持和奖励。

3.坚持“专、兼、聘”三结合,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首先,对于担任专业群建设核心任务的专业骨干教师,要根据其专业、特长及职业状态,及时安排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升其职业岗位素质。其次,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聘任足够数量的工程师、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承担实训教学、科研等任务。再次,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专业群滚动等实际,聘请部分热门专业或紧俏专业教师承担相关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减少师资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又可满足本专业群的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同时也利于本专业群师资队伍优化,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目的。

建议政府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出台引进高级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推进校企之间人员互派互聘。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将不超过总编制的30%用于自主聘请兼职教师,由同级财政按编制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核定补助经费。

 

案例二: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江南·体育(中国区)官方网站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与时俱进;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更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发展同步,以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间必须依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共同构建合作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效能的双赢局面。

一、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面向市场,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精心构建合作平台

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利益谋求的最优化,最终达到互利共赢。近年来,在不断的探索中,学校逐渐与企业间构建起了合作的展示平台、咨询平台、信息平台、宣传平台、供给平台。

这些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使得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设施和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扩充了实训实习的教学资源,延伸了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学习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实习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而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短期技能培训,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学生的生产实习,获得挑选优秀职工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而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在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生产价值,同时企业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其员工进行在职培训。

            

 学校领导调研众泰汽车并看望实习学生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证明

(二)不断丰富合作内涵

学校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上不断创新、不断优化。近年来,学校与本地区一百多家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

学生在天成迎宾馆进行宴会摆台操作        学生在利步瑞开展服装工艺专业实习

基地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就业服务、承揽加工等方面进行合作,特别是在订单式培养、承揽加工和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企业订单、冠名培养,校企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校相继与金旺包装、兴荣美乐铜业等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冠名培养 ,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校企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校注重与我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如服装、电子、机电等开展人才的定向培养,并且形成了稳定且密切的良好合作关系。这些企业都是本地区的骨干企业,如众泰汽车金坛有限公司、东方盐湖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江苏利步瑞服饰有限公司、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金旺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等,与这些企业开展的人才定向培养,即满足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地与

    

15机电金旺包装订单班                    15数控兴荣美乐冠名班

地区企业的发展相吻合,一举两得,实现共赢。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学校在理论教学、技能培训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学校师资力量与引进企业人才和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


金旺冠名班学生到金旺包装参观体验      众泰订单班学生到众泰汽车学习体验

    实施“订单培养”,由此满足了企业对定向培养的学生的特殊要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如学校请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对预订的学生讲授光伏产品加工工艺、加工流程等,同时还带学生到企业的现场进行参观、培训。企业的提前介入,不仅把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企业的专业技术带入了校园,也把企业的文化带进了校园,使“订单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进一步推进这种有效对接,学校每年6月、12月各举办一次校企合作人才招聘会,通过招聘、洽谈,部分企业主动提出了“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的强烈意向和要求。

实践证明,“订单培养”、 “冠名培养”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了市场的的特点,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目前我校毕业生已遍布于我区的各大企业,如众泰汽车共计有100余名我校毕业生、金旺包装机械有近1/3 的员工是我校毕业   

生、利步瑞服装技术部的员工有很多是我校毕业生……。他们在企业中,以精湛的技艺、良好的品质和职业操守成 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为企业获得可观的经       东方盐湖城来我校宣讲招聘       济效益,实现着人生价值。此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实习生、毕业生典型代表,在很好地宣传了合作企业的同时,也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校园招聘会

苏云杰,12223班数控加工高级工学生,于20156月经学校推荐至众泰汽车金坛基地实习。工作中他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同仁学习,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极强的接受力和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被任命为内饰二线一班班长。

冯琦,初期在恐龙谷温泉前台岗位上工作,前台销售获得总经理嘉奖,连续3个月销售冠军。20159月从恐龙谷温泉召回东方盐湖城,在东方盐湖城首批新兵训练营中获得了‘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20163月通过东方盐湖城道天下景区市场营销中心的内部竞聘有幸成为东方盐湖城市场营销中心的一员,20165月通开始全面负责南京市场。

2.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学校根据企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设计、课程安排上进行科学设计,要求并安排在校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中进行为期一至二个月的阶段性生产实践,近年来,学校每学期安排下企业进行阶段性实践的学生达到800多人次。让学生提前介入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亲身体会到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升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岗位竞争意识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表现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校企双方的联系、沟通得到了加强。

3. 引企入校,加强指导,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寻求合作双赢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学校引企业入校,让企业提前介入学校教育,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部分生产设备,并将企业的生产车间迁移到学校,把企业的生产任务也引入到学校的实习实训中,这样使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更贴近了企业的生产实际,让学生在这样的实训场景中  

“盛世桃园”奖学金发放仪式  能够提前进入角色介入生产。学校相关的主干专业均与本地区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建 

   立了9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了6个“校中厂”、8个“厂中校”,如博瑞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将柴油喷射共轨系统偶件的生产迁移到了学校;威龙灌装机械有限公司将电定位板、传动板的生产迁移进了学校;    

利步瑞将服装生产流水线迁移到了学校……,这些企业不仅提供了生产设备,还将生产放在了学校,同   众泰汽车捐赠大迈X5实训用车

时还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及实训基地使用方案的制订、组织和实施,由此加强了学生技能实训和企业生产的无缝衔接,使学校与企业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而这一合作机制的形成更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实习实训能力,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实现“七合一”技能教学模式,通过生产和实训的双向磨合,达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学校现已成功引入校内实训的生产加工产品项目达10余种,教学工厂的模式已真正形成。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每一个专业都在四五家企业      挂牌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至今已共有56家企业与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金坛本地区的企业主动     

“舜天服装”实习实训基地      和学校联系,提出与学校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很好地满足了学校校外实训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我校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学生下企业实习实训的一个很好的基地平台和基础平台,给予学生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现校外实训基地有二百多位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校与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定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注重信息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给企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学校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企业足够的支持。

4. 提供技术,加强指导,校企双方产学研结合互惠互利

校企合作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下企业顶岗实践的专业教师在企业从事一线生产的同时,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如在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给予其纺机传动链条的工艺改进以技术支持;在大地自动化仪器厂,学校协助其完成了自                      动温控仪的研制;在常州欧美电子有限公司,学校帮其开发了高清数字电视连 

我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技术成果                    接器……这说明了学校在专业研究方面具备的技术优势,而这种优势只有在与企业开展合作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体现其价值。   

5.面向企业,提供培训,促进企业员工素质和技能与时俱进

学校合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职校和金坛区支柱企业教育资源,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员工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加强企业员工数控技术、电子技术、服装技术等岗位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企业员工职业技能,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学校为利步瑞服饰有限公司的员工进行了服装CAD培训;为市供电局进行农村电工技能培训;为大地自动化仪器厂培训“SMT”贴片技术。据统计,学校每年为本地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达到8000多人次。

  

农机具保养培训                 农村妇女“网上行”技能培训

6.改变思路,创新模式,建立招工招生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等方式,组织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培训,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完善政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我校已与威龙制药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旺包装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涵黛服饰有限公司联合开班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班”并逐渐向其他专业推广。

现代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是企业获得高素质员工、学员提升技能素质、学校获得稳定的生源、政府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民心工程。依托这一工程,我校与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培训服务体系,加快了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我校教师送教入企

二、优势、成效

政府方面:在校企合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多次召开校企用工合作对接座谈会,就校企合作进行务实可行的指导和协调,并提供了政策的保障,形成了政校企三方的用工合作对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完善。

区政协“企业用工难”课题组在我校调研     人社局为学校、企业就业牵线搭桥  

学校方面:借助于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学校很好地实践了三个提前,即学生提前介入生产,学生提前介入企业,企业提前介入学校教育;实现了四个引进,即从企业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文化,同时学校还为企业送去了合格的员工,送去了多方位的技术服务,充分体现出了校企合作的共赢,在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同时,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实训水平。

   

校企合作推进会                   校企合作座谈会

企业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为企业储备大量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企业师傅指导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学校领导赴合作企业巡访实习学生  

三、几点体会

(一)校企合作是一种平等互利关系,没有一定的实力作保证,平等关系是难以维持的,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筑自己的技术高地和人才高地。

(二)校企合作本质是一种资源的整合,学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只要项目选择得当,就能实现优势互补,取得双赢。

(三)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必须严格教育管理,狠抓“产品”质量,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特别要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与企业有共同语言。

(四)校企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商业行为,要按市场运作的方式洽谈项目,制定规划,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生命力所在,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随着新能源,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校企合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在制度的保障、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计、师资力量的配备、场室的建设等诸多方面下功夫,为校企间更紧密的合作奠定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促进学校、学生与企业间形成 “相互参与、互相依存、合作三赢”的关系。

8.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年来,我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质量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教师表现出对工作热情不高、动力不强的职业倦怠现象;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存在技术力量不足,不能及时解决师生使用中的疑难问题,信息化设计和创意不足;学校网络等级保护不完善,智慧校园还不很智慧,物联网应用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长效机制,继续强化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以课堂教学大赛、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契机,确保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师获得感,不断提升教师工作激情。另外,过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引进高新人才,加强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岗位服务意识,进一步做好信息化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网络等级保护建设,使智慧校园更智慧,全面提高学校信息化工作管理水平。

金坛区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在经济开发区征地460亩,投资7.5亿新建一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我校将于2019年搬迁至新校区。面对新机遇,我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特色效益”的战略方针,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科研兴校战略和国际化拓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引领,创新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理念、优化办学思维模式,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金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